创造力与革新牵涉的范围太广,要通盘探讨绝非易事。因此,这里将运用“演算法”,抽丝剥茧地加以剖析。事实上,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切入:
创造力的源泉:创意精英。
创造的技巧:创造过程;创造目标。
结果:创意产物。
我们若以创造力将人分类,大致可分为下述五类人:凡人、适应者、改革家、奇才、天才。
就个性来说,改革家与适应者间的确有所不同。改革家比较“迟钝”,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并较缺乏耐心;反之,适应者比较迂腐、传统,但较为合群,并且自制。
在大家眼里奇才们虽然才高八斗,却永远与完美无缘,或许这是因为他们多才多艺,有太多选择,以致拿不定主意,凡事虎头蛇尾,一直停留在半吊子的层次。再不然,就是由于他们太过投入,只专精于某一个领域,以致无法提出创见。
有些专家认为,要打破组织墨守成规的陋习,至少得具备两种独特的技巧,其中之一便是创造过程。而在这过程中,共有五种关键人物:发明家、企业家、内部企业家、斗士、赞助人。
至于组织中的斗士,虽然通常缺乏创意,但是任何改革创新,没有他们就不能成事。他们热爱创意,面对别人的创意不是消极地支持,而是积极地推动,与其说他们是创意的接生员,倒不如说是代理母亲。因为他们不仅主钦佩,甚至羡慕创意精英,对创意精英的洞察、热情及兴奋,他们全都感同身受,并义无反顾地愿为创意而站。
赞助人才是名副其实的接生员。因此对于别人的创意,他们总是乐于倾听。或许他们不会寻思创造,然而却愿意提供赞助,让创意精英有时间、空间去酝酿创意。
(资料来源:《创意学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