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中尤以美国奥斯本的集体智慧法(又称BS法或头脑风暴法)对诱发智慧联想、激励潜能开发堪称创造力开发的一绝。而美国创造学家戈登的综摄法(或译作类比法、分合法、提前法),也是已趋于成熟并有比较完整体系的创造技法。至于德菲尔法以发挥“群体智慧”为宗旨,促成一个特定的专家系统的创造力尽可能接近完美。这种方法,在我国广泛应用于管理工作。日本学者片方善治创立的系统观点开发创造性的方法(又称ZK法),动员集体的每一个人在尽可能地做到发动联想、积累联想、丰富联想、融及联想(产生新联想的苗头)的基础上,把握从集体联想的碰撞过程中已经显露出来的目标,然后借助每个人尽可能地发挥个体优势加以思考,之后再观察事物,再次进行思考,如此反复,使富于个性创造的主观性与富于活力的被观察对象的客观性逐步臻于统一,以促使创新思想的产生。最后,再将各自产生的创新思想在集体进行交流,并在实践中经过归纳整理使之进一步达到完善。这为我们在科技创新中运用联想的原理,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综观中外专家关于创新的实践活动的技巧和思路,结合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笔者认为下列与创造力开发有直接关系的观念是带有启示性的、可操作性的。可供参考借鉴的。
1、激发—让青少年关注灵感、直觉。它有助于诱发青少年发展探索性思维,特别是生活中的“一闪念”、“超感觉”,常常是创新的前提(或前兆)。
2、问题发现—鼓励青少年问题发现。让青少年主动、敏锐地从看来无问题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或可供改进、改革、更新、发展方面的构想。
3、诱导—鼓励青少年由此事物“牵动”、与彼事物有联系的线索,从而引发新的结果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4、假想—鼓励青少年展开想象和猜测,这种想象和猜测应是含有预见性、科学性的。
5、模仿—鼓励青少年参与包括对形态结构、色彩、原理、性能等的模仿。
6、综合—鼓励青少年学会信息综合和创意综合,以引发认识的飞跃和重大发现的综合。
7、组合—鼓励青少年将两种以上事物或产品要素进行组合包括功能组合、功能引用、功能渗透、工序组合等等。
8、联想—鼓励青少年由此事物及他事物的想象。包括从对结构变化的追踪朔源中得到启迪和作出发现的结构联想、规定了范畴或指向创意的强制联想和不定框框、不设前提、不受限制的自由联想等。
9、案例分析—鼓励青少年参与有典型化意义的事物或事件进行分析,以融发深层次创意的思路。
10、移植—鼓励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将整个领域的原理、技巧、方法、材料和结构引向另一个领域去思考等。
(资料来源: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