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达国家来看,经济发展70%左右靠科技进步,而我国75%左右靠物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只有25%左右靠技术进步,科技发展速度远远没有匹配我们的经济发展。在消化吸收创新方面,日本引进是1,创新是5;韩国引进是1,再创新是8,而中国引进是1,消化吸收再创新是0.075,是相当低的。
因为技术进步不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所以,尽管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近30年,仍然是穷国家。如GDP增速虽是发达国家的好几倍,但工资增速却远落后于这个幅度。日本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其工资的成长速度比美国快70%,到1980年就已经与美国持平,这一段路程大概用了30年时间;而从1978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也高速增长了近30年,工资却只有美国的1/20、日本的1/24。在制造业,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甚至比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快速增长的印度还要低10%。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国要在经济竞争中获得优势,通常有两种战略:一种是加大科技的投入,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增加本国居民的福利;另一种则是依靠压低工资,借助传统的技术,粗放式地使用资源,从而赢得竞争中的价格优势。前者属于创新型的发达国家,后者则属于非创新型的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只有近25%的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仅3成企业有研发活动,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而发达国家的企业这一比重已超过5%,高新技术的研发费用则不到发达国家的1/10。相当多的企业既没有研发投入,也长时间不引进新技术,只是在生产“大路货”的低端市场挣扎。显然,人们不能指望这样的企业会为科技人才提供就业机会,人们不能不忍受低工资的困扰。
日本战败后,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全国从政府到企业把农村的初中毕业生当成“金蛋”来看待,这就是在20世纪日本能创造世界经济奇迹的关键因素。
日本在1955——1970年,通过引进,日本几乎掌握了全世界半个世纪中发明的全部先进技术。日本花了60亿美元引进了这些先进技术,赢得了三十年的时间,而外国从研制到投入生产则要花费1800亿到2000亿美元。
确切地说,日本节省了半个世纪甚至六十年时间。因为战后三十年先进诸国并没有停步等待,而是在竞争中前进着,日本要赶上已落后了的三十年差距,还要跟上战后三十年的不断进步。由于日本是世界上史无前例大规模引进技术的国家,就使消化、吸引、提高和转化等等,需要大量人才。使得日本政府和企业把农村的初中生都当成“金蛋”来看待,很清楚日本的“三农”等问题,就是由于日本政府采取了很成功的战略战术去解决的。
显而易见,让技术进步成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才能富民强国。
节选自《中国的唯一出路》
作者:战略和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