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中国创造 时不我待

[日期:2007-09-14] 来源:舒明武创意网  作者:舒明武创意网 [字体: ]

    人物小传:钟志华,1962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1988年在瑞典林雪平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并做博士后研究,后被聘为林雪平大学终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当时瑞典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也是当时惟一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他还曾是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11位专家委员中最年轻的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汽车碰撞安全技术、冲压成型技术和模块化轻量化汽车技术。现任湖南大学校长。
    2005年12月13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当年新当选院士名单,湖南大学校长钟志华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他也成为第二位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汽车业人士。然而,面前这位44岁的年青院士却早已满头华发。与他对面端坐,让人心存敬意。

  刚回国时,别人叫我“疯子”

  记者:你在瑞典留学时,便已取得了很高的学术地位与优厚待遇,为什么要舍弃这些常人珍惜的东西,回国艰难创业呢?

  钟志华:我一直受着正统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很强,有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什么的强烈愿望。实际上,我刚到瑞典时,觉得反差太大,真有恨不得尽快回国参与家乡建设的想法。我是湖南人,家乡观念也比较重,湖南大学是我的母校并提供了尽可能好的工作条件,这是我回到湖南大学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记者:你1995年回国,好像当时“海归”还不普遍。

  钟志华:是的。其实,我1991年起,就开始国内外两地工作。刚回来时,有人叫我“疯子”,说我太倔,他们觉得我是从“米箩里跳到糠箩里”。直到现在,我的家人都还在北京,我已经两头跑了十年多了。

  记者:是什么让你走上汽车研发这条路?

  钟志华:我本科学的是机械制造,留学瑞典时导师给了我17个研究题目供选择,我选了他认为最难的一个题——汽车接触碰撞问题研究,其主要应用领域是汽车碰撞安全性设计和车身设计制造。我觉得,做科研就应当做难题,越难越说明它有研究价值,也越能创新。就这样走上了汽车研发这条路。

  创什么新?为谁创新?

  记者:眼下,“中国制造”在国际上已是不争事实,但“中国创造”与国际水平相差很远。你怎么看?

  钟志华:的确如此。尤其在汽车这个技术、资金密集,体现一个国家工业制造综合实力的产业里,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现在,一些国内汽车企业还在忙着消化外国人多年前淘汰的产品,认为开发汽车产品很神秘,没有足够的勇气和魄力认真地自主开发。这样,中国汽车自主创新能力又怎能快速提高?无论如何开放,还得落脚在“让自己强大起来”的根基上,无论世界汽车集团如何重组,自主知识产权永远不会过时,有越来越多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让中国人在世界利益格局中不处于被动位置。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在一些方面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已参与到自主创新的实践中。我的梦想、我所做的一切,就是要不断创新,让民族汽车产业能够尽早与发达国家竞争。

  记者:你是汽车专家,也是大学校长,你平日里怎么鼓励学生们创新?

  钟志华:成才道路千万条,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我看来,创新首先有个立志的问题,即创什么新、为谁创新。

  记者:这怎么理解?

  钟志华:举个例子。在瑞典留学时,看到电视台播桂林山水的专题片,在播到水田里农民耕作的场景时,解说词说道:中国人比西方先发明锄头和犁,但多少年后,他们依然在使用它们耕作……这对我刺激很大,我来自农村,又从事机械工程科技方面的工作,当时就立志要解决水田收割机的研制问题,因为我认为这个问题对中国的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我始终认为,立大志,才能成大事。现在,需要创新或者能够创新的领域很多。只有围绕国家和社会需要创新,才最有价值和意义。

  记者:你如何在汽车这个中国并不发达的领域里实现突破?

  钟志华:我认为只要有足够的知识基础,在生产实际中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知识和创新思维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在使命感的驱动下锲而不舍地去实现自己的技术攻关目标,就一定能有所作为。回国后,我带领课题组紧密围绕生产实际需求,开展汽车车身制造技术和汽车碰撞安全技术的研发,取得多项既有科学意义,也有工程应用价值的创新,多项技术取代国外技术或在与国内外技术竞争中获胜。

  没有想象,就不会有科学的创新

  记者:在课堂上,你为什么总是教导学生要敢于创新,走出为学习而学习的传统模式?

  钟志华:我们要教育学生,注重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一方面可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或新产品,同时也能更好锻炼大家,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成才。开发菱形概念车,就是要给自己的学生提供创新的例子,告诉他们:创新没有止境。不断创新,让科技落实在产业上,才是学习最终的目的。

  记者:在大部分人忙着消化国外的技术时,你如何能够在设计上实现创新?

  钟志华:目标驱动加想象是创新的有效途径。譬如设计菱形车时并没有参照物,从底盘到车身及内饰都是根据新的性能目标需要而想象和设计的。我常对学生说:没有想象,就不会有科学的创新。当然,想象要有科学依据,不能凭空乱想。这就要求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记者:在你看来,哪些人可以成为创新型人才?

  钟志华:创新型人才不光是自然科学方面的,而应该涵盖各个方面。不单技术人才可以是创新型人才,管理人才也可以是创新型人才,而且某种程度上后者对我们更重要。尽管我们的工程师队伍还需加强,但我们更需要工程师以上的具有更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管理和决策人才。同时,我们也急需更多更好的技师和技术工人来形成更多完整的技术和产品创新团队。

=======================================

    作者:佚名



阅读:
录入:admin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对自主创新现状的六点隐忧
下一篇:失去创造力的民族没有未来
相关新闻 最新观点与构想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