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破解至今依然困扰中国人的“李约瑟之谜”,关键在于要建立能提供有效激励的科学界的制度安排,以及形成真正能保护企业家利润动机的机制和规则。
“自主创新”可能是当前中国最热的词汇之一了。
2006年3月16日我国发布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我国发展的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之一,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升为国家战略。3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中国每年8万多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有70%是用于购置设备,而其中又有60%依赖于进口。由于缺乏技术支撑,使得在一些领域,即使中国自有资本想投都无法投入。目前中国的信息产业,80%由外资投资掌控,国有资本、民营资本显然也知道这是一个隐藏巨大商机的产业,然而由于技术的缺乏,根本无法进入,只好转投入低端、污染重、无技术门槛的行业。
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一事实,也将自主创新上升为了国家战略,然而中国的自主创新依然任重而道远。大体上,一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源于该国企业家、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创新活动。对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而言,其创新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事业动机,渴望通过事业的成功而得到社会的尊重;而对企业家而言,其创新的动力则是来源于利润动机,希望通过创新获取巨额利润,或者说在竞争压力下,担心如果不进行创新将遭受巨大损失,而不得不进行创新活动。目前的中国,这两个动力机制在不同程度上都被削弱和扭曲了。
事业动机之惑:中国走出李约瑟之谜了吗?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华民族其实是一个善于创新的民族。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就曾提到,“可以毫不费力地证明,中国(古代)的这些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但是为什么近代工业和科技革命却没有发生在中国?这一问题被称为“李约瑟之谜”。
关于“李约瑟之谜”,一种解释是由于历史上中国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不足所导致的。中国历来人多地少,使得生产活动中人们更愿意使用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而对那些能节省劳动时间的发明创造几乎没什么需求,没有需求也就没动力,从而使得一度领先的创新活动走向衰落。
暂且不管这种技术需求不足论逻辑上是否彻底,我们遵循这一视角,反观当前中国经济的现实,会发现中国要实现自主创新首先要面临的障碍,可能既不是科学上的,也不是技术上的,而是劳动力资源上的问题。众所周知,当前的中国劳动力丰富而廉价,相对而言,技术和技术创新就变得稀缺而昂贵了,这使得企业更愿意以工人来替代机器,而不愿意去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由于那些能够节省劳动、提高效率的科技发明反而有可能使自己失去竞争优势,对类似创新的需求也就下降了。如何克服劳动力过多所带来的对技术创新潜在的负面影响,历史没有给出答案,现在我们也似乎没找到更好的答案。
“李约瑟之谜”之于中国自主创新的意义,除上述创新需求不足论外,更富有启示意义的还是来自基于科技供给视角的讨论。人们通常认为,中国古代的技术发明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对于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发明而言,人口规模是技术发明率的主要决定因素。由于历史上中国人多,使得中国能够在技术发明上一度领先于西方世界。但是,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库兹涅茨所指出的:“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始终是基于科学的技术。”在现代,技术发明主要是从科学和实验中得到的,而中国长期都没有实现从以经验为基础的发明方式转换到基于科学实验的创新上来,从而在现代落后于西方世界。
(文章原名:李约瑟之谜 谁在妨碍中国自主创新?)
=====================================
作者:高鹤、刘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