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意立国掀起创意产业高潮
在“世界工厂”的名号下沉浸太久的中国终于在两会期间提出了“自主创新”的愿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如果仅仅停留在依靠价值链低端的低附加值的产品生产,中国难以跨越从大国到强国的鸿沟。“创意立国”的登台章显出中国已经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定位,它不仅意味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国人精神及文化内涵也将因创意的指引而得到提升。
2、“我”的长征
2006年中央新闻频道的《我的长征》以普通人重走长征路为主线,采访长征相关人群,发现长征沿途的新变化,体验和感受长征的艰辛与豪迈。关注长征沿途地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人生经历,真实地展现了沿途的风土民情、民族民间文化、民生及社会发展情况。
3、少林寺功夫之星
在普京到访少林寺之后,跟随深圳卫视以及CHN、NHK等海外媒体的镜头,少林寺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来自世界各地的36个“功夫之星”在少林寺的起居生活被电视信号传播到世界。这场活动被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称为“使中国文化瑰宝兼商业品牌在全球流行”。
4、百家讲坛造就知识型“超级男声”、“超级女声”
“百家讲坛”造就了“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娱乐口号,易中天、于丹等教授在一个个43分钟的时段里引发了大规模的“人人都拿历史说事”的历史热潮。学者的身份在娱乐时代里被插起了一片明星大旗,知识分子在享乐主义时代里的社会功能又增添了娱乐和消费两个单项。知识的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历史成为了一门生意。
5、郭德刚——非著名相声演员
相声,是植根于平民大众的艺术,它是如此平易近人,喜闻乐见。然而,和京剧一样,相声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但2006年年初,相声界却横空出世的一位郭德刚,北京人驱车百里到天津只为看他的相声,以博得一乐,人们挣抢着他的演出门票,几千大洋的门票往往瞬时告罄,一票难求。
郭德刚红了,他不仅救活并红火了自己的德云社,并尝试走穴于电视剧、电视台主持人和包括《满城尽带黄金甲》首映式等各种活动的嘉宾,甚至因此出了一个“锅得缸”的“非著名白酒品牌”。更重要的是,自从红了郭德纲,“草根英雄”也真正开始成为了中国2006年最热的词语。
6、石头也疯狂
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宁浩的这个小制作,3000万的票房也无法和国内外的大字开头的片子摞在一起,但是与那些搭混着现代古语和古现代语的亿元制作相比起来,它让电影回归了最本质的本能:讲述一个好的故事。
自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向全球发出“寻人启事”后,“红楼”又在全国“热”起来,到海选结束的时候,官方网站“红楼梦中人”的累计访问量已达到2000多万,报名人数已超过10万。“海选”这个由《超级女声》引发的娱乐形式被《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的重拍顶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
8、最炙手可热的馒头
陈凯歌耗资3.4亿人民币历时3年完成的《无极》在热演的同时也创造了另一个花费六元人民币、用时9天的神话――一个引发血案的“馒头”迅速红遍中国,胡戈在制造黑色幽默的同时也打开了2006的中国恶搞之年的大门。
9、加油,好男儿
继超女的女生男性化审美来袭之后,《加油,好男儿》又提到了传统的“硬汉”标准将“花样男”推上了现代男性审美的风口浪尖,而主办方的“拍卖约会”更是诞生了新一代的“男色消费”,中国的性视角正式进入了模糊的双轨年代。
10、舞林大会
今年上海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不是《超级女生》、不是《加油,好男儿》,而是《舞林大会》。国内第一个可以对如此多大牌明星品头论足的娱乐创意,上海电视人让明星退去光环的妙手炒作让观众大呼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