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美好人生工程总工程师李美智先生提出了“每年5月5日为中国日记节(国家创新日)”的建议。
他在建议中写道:
读书是学习的代表,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读书,已经有了世界读书日!
写作是思维的升华,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写作,世界却还没有写作日!
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毛泽东语)
美好人生工程的最新研究发现,写日记特别是灵感日记既能培养人们写作能力又能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发现天赋和潜能,进行科学的人生定位,走上创新成功之路!
所以,建议将每年的立华夏之日5月5日(立夏日或立夏前一天)定为中国日记节(国家创新日)!
(附李美志文章一篇,作为参考资料。)
Email: blife@126.com mhrs@163.com
=========================================
附:
试探写日记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动作用
——从农民张明侃写日记写成气象专家说开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正在经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去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自主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今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开幕式上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当前,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很多产业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大量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科研开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笔者经过深入探索认为,我国的创新事业目前尚没有走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之路,缺乏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创新保障机制。创新基本上还是少数科学家的专利,大多数普通公民还难以发展成为创新之人,基本上无缘于创新,少数民间的创新探索者提出创新建意被接受、被采纳、被实施的概率低得可怜。如何改变这个现状呢?2003年笔者由一个灵感开始提出了一个巧妙的创新建意保障机制构想——《建意评估、实施和激励系统》(英文是Idea Evaluation, Action and Reward Systems,简称IEARS)。笔者期待着国家早日采纳实施这个建议。
但,难道在国家机制体制建立创新保障机制之前,普通老百姓就只能束手无策,与创新无缘了吗?重看关于张明侃的报道,我们就会有新的启发。
新华社2004年8月9日北京电(记者王贵锁、于张): 63岁的农民张明侃是个“气象迷”,他为“老天爷”记日记已坚持了39年,是大家公认的“气象专家”。
张明侃是河北省阜城县王集乡姜庄村人。39年前,他买了一台全村唯一的矿石收音机,用铁丝在院子里架起50米高的天线,戴着耳机收听广播。数十年如一日,每天3次收听天气预报成为他的生活习惯,已经听坏了七八台收音机。
不但注意天天收听天气预报,还坚持用老父亲留下的一个破账本,给“老天爷”记日记,特别仔细观察天气变化情况。每逢下雨或下雪前,张明侃都要把水桶放到院子里,过后用尺子量雨下了有多少、雪下了有多厚,与从广播里听到的天气预报相对照,进行分析,做出结论。年长日久,他摸透“老天爷”的脾气,有了自己一整套判断天气变化的土办法,并及时把刮风、下雨的事儿提前告诉乡亲们,对农时耕种很有帮助,十里八村的人们无不对他挑大拇指,叫他气象专家。
农民写日记成为气象专家!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但这是中国国家通讯社所发正式新闻稿,不容我们不信!这是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偶然事件,但笔者认为,该案例印证的是一个普遍规律,那就是写日记能够帮助大多数普通人成为创新型人才,并通过创新走上人生成功之路。农民张明侃的研究和创新之路可以被复制,可以被推广。
学习张明侃,可以让更多的普通人成为创新成功之人,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能够发挥重要而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学习张明侃创新的勇气,人人可创新。提起创新,许多普通人都觉得十分神秘,高不可攀,与自己无关,常常认为只有哪些掌握渊博知识和高新技术的人才可能创新,掌握高科技被大多数人看作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其实,这正是多数人对于创新的一个大误区。张明侃只是一个贫困地区的普通农民,他敢于钻研天气研究,勇气与精神着实可嘉。其实,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不仅仅体现在产品上,创新还包括人们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无一不需要创新发展的,只要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改进提高,找到新方法解决问题就是创新,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效果都是创新。其次,创新需要必要的知识作为基础,但并不一定知识少就不能创新。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具有想象力,能独立思考,能产生新的想法(也就是灵感),孩子在学说话的时候就能产生并表达灵感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无论男女老少,也不论现在条件如何,基础怎样,都可积极参与到科学研究和创新之中。
其二。创新需要方向和目标。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于知识的海洋,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十分有限的,如果没有方向和目标,就如无头苍蝇。投身科学研究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最好能有比较具体的目标。有了方向和目标,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的知识,收集相关方面的研究素材和资料,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避免南辕北辙,减少无用功。许多写日记的人,未能通过写日记研究出点什么,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日记漫无边际,记了很多生活或工作的流水账,缺乏主题,没有目标。张明侃之所以能从一位农民成为气象专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一个气象迷,他专记气象日记。我们不一定都去学习张明侃写气象日记,但选择目标时切忌好高骛远,最好能选择与自己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从小处着手,探索自己力所能及的改进和提高。关于人生定位,是长期困扰整个人类的大难题,也是笔者长期探索人生质量的系统工程——美好人生工程的重要课题,而我们取得的突破也恰好落脚在一种特殊的日记上,这就是灵感日记,大量记录积累灵感,通过对灵感进行分类归纳可以找到灵感集中的领域,这就是一个人最具潜能和天赋的领域,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可正确抉择人生的发展方向。
其三,创新需要持之以恒。不少人做事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是任何事业和科学研究的大忌。张明侃却能将气象日记坚持39年如一日。尽管他只是一个农民,但每天坚持听三次天气预报,每天认真观察天气的细微变化,每天对照分析,思考总结。每天记录一点点,每天积累一点点,每天提高一点点。39年的积累是巨大的。创新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他的能力就是这样一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了起来。创新需要大量资料和素材,日记又恰好是记录积累素材的好方法。创新其实就是一种习惯,成功也是一种习惯。日记恰是培养这种创新和成功习惯的最好方式。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原本也只是一位小学教师,写日记对他的成长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的许多教育名著如《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就是从大量教育日记总结提炼出来的。无独有偶,我国山东革命老区沂蒙山走出的央视东方之子、著名教育专家、我国快乐教育的领航人方圆老师的成长也与得益于日记,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日记,1980年,高中毕业留在只有290人的小山村当民办教师,教一、三、五共三个年级,由于没什么教学经验,就教学生们写日记,不会写的用汉语拼音代替,连差生也都学会了写通顺的日记。就是这些山里娃,有128篇作品在全国报刊发表、23篇获奖,他本人33年写了40多本,共约500万字的日记,并发表上百篇论文、中短篇小说、散文等,还完成了《怎样辅导中小学生作文》、《日记这样写》、《日记导写365》(12卷本)、《小学生快乐日记导航》、《快乐大语文》等数十部专著。
“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毛泽东同志早在1917年就悟出了这个道理,也正是对笔者所提出美好人生工程日记成功学的高度概括。
日记成功学的门槛极低,无论对大人还是小孩,只要能学会了最基本的几百个字。我国著名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小学没有毕业,他多次说他只能熟练地使用500个常用汉字,可他写出来的成就几乎没有人不叹服。对于我国庞大的贫困人口、巨大的失学群体,这是一个福音。(这里特别推荐郑州大学郭保华教授发明的《字经》快速高效识字法,只须背诵一篇没有重复字的文章,三个月学就可以学完一生用不完的4000个汉字,对那些没有条件上学的文盲半文盲将不失为一种经济高效的脱盲方法,同时实践日记成功学,让需要脱盲的人们自我发展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都将不再是难事。)
农民写日记可以成为气象专家,小学老师能够成为教育专家。如果大力推广日记成功学,号召各个领域的普通人拿起笔来记录自己大脑中随时产生的灵感,总结提炼自己工作、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每天积累一点点,每天提高一点点,创新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这两种最重要的能力一定会循序渐进地提高。用不了太久的时间,各个领域一定都能涌现出大量创新型人才。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拥有了创新意识,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养成了创新思维的习惯,其实就是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成为创新发展之人。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人才是任何事业的根本,有了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有了雄厚的根基和依靠。
人口数量,被很多人当作我国发展的最大压力,笔者恰恰认为我国的出路恰巧就在人口上,不是人口数量的巨大,而是巨大人口蕴藏着的巨大创新潜力。如果国家同时建立创新建议保障机制,大大降低创新的门槛,打开创新大门上的枷锁,按照其流程将创新进行科学的分工,调动普通公民参与创新的积极性,我们就有可能把全国人民凝聚起来,齐心协力,和衷共济,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就有希望在现有条件上挖掘并培养出大量的创造家、发明家,让大量普通公民成为创新发展之人,让大批微人成为伟人,让创新之花开遍神州大地。到时候,我们还怕什么人口压力,我们完全可能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效率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