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降雨量200毫米以下的沙漠地区,普通维管植物难以存活,既不能通过种草,更不能通过植树造林进行沙漠治理;机械固沙也因存在工程繁重、寿命短等问题,无法与现在的沙漠化速度相抗衡。
专家认为,目前最有希望的途径是以生物学措施为主导,从根本上改变环境、治理沙漠,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治理。但目前该领域还仅限于高等耐旱树种的引种驯化、优化选择和防护林的合理配置等。由于这些树种幼苗生长缓慢,即使成活,植被也稀疏单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沙面仍然是流动的。
还有一个办法是引水灌溉。可是,水从哪来呢?
天津大学王一平教授有一个新想法:“大家都在谈南水北调,有没有可能来个‘东水西调’?把渤海的水,通过泵站提升和明渠引导,调往内蒙古高原。可以在岸边先进行海水淡化处理后调淡水过去,也可以直接把海水调过去后再进行处理,沿途需要对明渠进行防渗化衬砌,避免海水污染地下水。”
王教授翻开地图,画了一条直线,说:“从地图上看,从渤海到内蒙古高原,路途并不长,投资肯定不会超过南水北调工程。”
内蒙古高原东高西低,水到达后就可以通过自流来进行调控了。调到内蒙古高原的水,首先用来晒盐,取代原本在海边的盐场;晒盐形成蒸发,湿气扩张,会改变局部小气候,让当地的空气湿润;晒盐后浓缩的卤水是很好的化工原料;获得盐的方法也不一般,结合“太阳能烟囱技术”进行发电,还可以获得冷凝后的淡水,这些水汇集起来,会在当地形成一大片湿地,甚至可能形成一条从东往西的河流,复壮原本已经萎缩的湖泊。王教授说:“只要沙地上有了足够量的水,对这些淡水进行合理利用,再结合更多的生态发展理念,我想,草原的退化会得到抑制,草原会出现新的生机。”
=====================================
摘自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