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非经济学家认为:眼下的这个时代,一切都是资源,一切都是消费。话可能过头了一点,不过我觉得我们中国的企业家若细细品味一下这句话并悟出点东西来,恐怕受益非浅。
一种新的消费心理正在都市中蔓延滋长:我要蔚藉,我要排遣,我要长大,我要我自己……见了吗?他们实质上说的是:我要新的商品,我要新的市抄…
中国企业家的大脑其实是很累很累的,原因之一是西方人那些管理新思维、新概念、新模式潮水般的不断涌来,旧的还没学透彻,新的更新的又来了,不理不对,理好像也不对。这不,一种名叫企业教练的欧美最新管理技术又来了,它认为老总们应该是个教练,应该掌握各种教练技术(当然是要花钱学的)……我的感觉是好像精彩,又似乎不怎么样,反正中国企业家们的头又要大一回了。
传闻一种叫做第四营销模式的东西出现了:金融资本+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国美、国通、苏宁等算是它的样板吧,媒体上喧嚷得倒是非常厉害的,不过我觉得这出戏的高潮还要两三年才能出现。因为,它们在重庆开的店我大都去看了,没什么来电的感觉,最后我还是在重庆的商场中购买了一款康佳彩电。
向海尔学习的伊莱克斯推出了它的全球欢乐家庭计划,以搞亲情营销为主,同时还亮出了十年私人家电保养师、购买奖励、嘉年华会等新招。中国那些仍把法宝押在降价上的家电企业,你们要小心埃
硅谷萧条的消息不可忽视,许多老板交不起房租,企业倒闭多,减员减薪也处处可见……硅谷怎么了?这个美国奇迹——世界奇迹怎么了?有资料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硅谷被“投机家”毁了,他们抛弃了硅谷最可贵的创新、竞争、冒险精神,而把精力主要放在所谓的圈钱上。不论怎样,中国那些以硅谷为榜样的企业和开发区都应该提高警惕。
令人欣喜的是海尔进入世界家电十强并排名第九,视进口为大敌的日本人也开始进口海尔的“小小神童”洗衣机了。令人忧虑的是上空调项目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了,新科、格兰仕、帅康……我不明白,空调市场早已成熟早已超饱和,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企业不顾一切往里挤呢?有人曾说计划经济是造成重复建设的根源,看来这论断有问题,市场经济不也在造成重复建设的麻烦吗?
记不清是哪位高人提出了要“砸碎资本全球化的梦想”,也弄不清他这句话的真实含意了,不过无风不起浪,听者多多小心就是了。
新科空调可以贷款消费,这算是营销上的新招数了,不过仍属于价格战的变种,效果可能是有限的,且因为中国人的消费信用不足,遗下的麻烦肯定不少。相比之下,格力空调的“开肠剖肚”,让消费者对其高质量有直观了解的手法可能更有效一些。
终于有人提到了“商场占有率,是一个永远说不清楚的话题”,提得好,对有些仍热衷于迷信于陶醉于商场占有率的企业来说,无异于泼了一盆冷水,痛快。
我最佩服的是深圳一房产商发明的“使用面积大于建筑面积”这一促销高招,它首创的复合体三层空间,使购买51平米住宅的客户能获得54平米的使用面积。干得好,这才是创新,这才是企业的真功夫,那些仍在公摊面积上玩弄小聪明的房地产商可以休矣。
一位私营老板造飞机的报道令我浮想联翩,中国人的创造力一旦释放出来真的是不得了的。我又想到,我们有些企业现在才投到空调、微波炉上的几亿几十亿为什么不投到飞机——小型的微型的轻型商用的家用的旅行的飞机上来呢?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中国的天空不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么?我向那位私营老板致敬,他为中国企业家打开了全新的投资视野,功不可没。
东方希望集团的总裁刘永行,欲做国际金融巨头,这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它预示着什么呢?我一时还说不清楚,至少我感觉到的是,中国未来的企业家们在创业资金、风险资金上会得到更有力的帮助,这值得拍手称快。
上海的美加净品牌,被人收购后雪藏了几年,终于忍不住与收购方“拉爆”了,外国资金决不是白吃的午餐,这是一个新的证据。此时我不禁又为我们的“娃哈哈”、“乐百氏”等品牌忧虑起来,控股权怎么轻易的就丢手了呢?
荷兰,欧洲的一个小国,每年仅郁金香球经的出口便获七亿美元,我们中国呢?我们中国不是花之国吗?我们出口的花赚了多少亿美元?荷兰人告诉了一个多么巨大的投资市场啊!而且又不需要什么高新技术。
不要把美国人看得过于的高贵,美国人更是现实的,海尔在此投了资,一条“海尔路”也就命名了,南卡州的全体议员便接见了张瑞敏。中国的企业家们,努力吧,用自己的商标、品牌去命名更多美国的及各国的道路。
最后,再提供一条为中国企业家鼓劲打气的信息吧:李光耀认为:四小龙能做的事,大陆能做得更好,是的,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