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
刚刚落幕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有许多看点: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去年空缺,今年终于名花有主,叶笃正、吴孟超两位科学家捧得“皇冠”;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也有了得主;所有获奖者中,45岁以下的青年占了60%……
但另一些事实也颇值得关注: 最能体现中国科学水准的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次空缺,这是这个奖项颁发以来第五次空缺;尽管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了得主,但是,两位科学家一位84岁,另一位已有90岁。看来,青年科学家现有的创新水准与老一辈相比,仍有一定距离。(09/08/2007 20:33:33,307) [查看全文] |
创业先要有创新精神 |
“民营企业不能只靠机遇赚钱,创业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要进行超越性思维”,日前,在省民企管理人员培训活动上,中国创造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同济大学教授王健给200多位民企代表提出建议。
杯水实验的经济学意义
如果问在一只盛满水的杯子里还能不能添加东西,最普遍的回答是不行,也许少数别出心裁者会想到加入光线、味精、海绵等。但实验证明,继续加进两盒回形针和若干枚硬币,杯口的水仍然没有一滴溢出(09/08/2007 20:33:06,198) [查看全文] |
创新机遇的七大来源 |
1、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特殊手段 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特殊手段。创新行 动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它能够创造财富。创新本身创造了资源。只有当人类在自然界 中发现了某个东西的用途,并赋予它经济价值时,这个东西才成为有价值的资源。植物本来 只是杂草,矿物本来只是石头,青霉素本来只是一种有害的东西,一旦人们通过创新的行动 发现了这些东西的用途,这些东西才变成了有价值的资源。 在自然领域是这样,在社会和经济领域也是这样(09/08/2007 20:32:35,1283) [查看全文] |
芬兰的创新发展之路 |
“创新就是一种战略” 把握历史契机造就“创新国家”。 “第一,当然是令人高兴的,可是保住第一并不容易。我们要更多地看看未来。” 我的采访是从芬兰连续五年获得全球竞争力排名之首开始的,可是芬兰国家技术局上海办事处的首席代表赫亚宁(Jaani Heinonen)似乎并没有感到骄傲,而是以中国式“人无远虑,必有近(09/08/2007 20:32:07,377) [查看全文] |
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共识 |
对于国家创新系统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从国际经合组织的定义和其他文献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一些较为共同的看法: 其一,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前提是国家的存在。虽然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地球村正在出现,国家的界限并没有因此模糊。国家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国际竞争的主体。 其二,创新不是孤立的,深刻认识创新行为与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乃至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于国家创新系统(09/08/2007 20:31:42,221) [查看全文] |
几种不同的创新概念 |
第一种:指一种创新精神。例如经常说“要创新,不要保守”;“要开拓创新,不要因循守旧”等等; 第二种:泛指创造任何一种新的事物,这种创新概念可应用于各种社会事业; 第三种:是对科学发现、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等科学、技术上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注称; 第四种:是西方经济学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提出的一种概念,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和实现企业的新组织五种情况。(09/08/2007 20:31:17,290) [查看全文] |
人类的创造能力体系 |
这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包括: ①创造智慧能力。系创造能力的内在品质,它涵盖超常力(超越常态的思考力);进取力(朝气蓬勃的生机力);想象力(对已有表象加工进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综合力(明晰而简洁的概括力);选择力(去粗取精的筛选能力);批判力(以辨证的审视剔除糟粕的能力)。 ②创造操作能力。即创造能力的外显行为,它不是常规的听说读写算能力,而是指像陶行知倡导的“六大解放”能(09/08/2007 20:30:37,225) [查看全文] |
鼓励创新成为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 |
2002年的“世界知识产权日”以“鼓励创新”作为主题,绝非偶然。当人类走过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而开始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就已经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共同命题。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知识的生命,恰在于创新。没有创造,就没有新知。进入新世纪,创新成为全球的共同选择,必将极大地增加人类的财富,丰富我们已有的文明,这对人类无疑是一个福音。然而不能否认的是,由于各国创新的价值观不同,其命运也将大相径庭。(09/08/2007 20:30:11,195) [查看全文] |
创新是新经济的核心 |
新经济的核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企业常盛不衰的源泉,是新经济的核心。纵观社会经济的发展,创新引导着人类文明的进化历程;创新开创着人类社会的前途未(09/08/2007 20:29:24,204) [查看全文] |
创新的企业规模与行业特征 |
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卢森堡、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以及英国的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平均来说,在1994~1996年期间,工业部门53%的企业可被看作是创新的。大企业要比中小企业更具创新性。在拥有250名以上雇员的工业企业中,有81%的企业为创新型的。对中小企业来说,这一比例分别为59%和44%。 调查表明,在服务行业,有41%的企业是创新的。由此可见,欧洲工业企业较服务业企(09/08/2007 20:28:56,204) [查看全文] |
中国最需要创新企业家 |
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企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困难与苦难重重,市场大了,潜力大了,随之而来的是规则更多了,竞争更强了,发展更快更新了,我们的企业必须要有创新的企业家,没有世界性的发现观,没有世界性的创造观,没有世界性的成就观,那么,我们中国的企业就等着瞧吧!(09/08/2007 20:28:30,331) [查看全文] |
国家创新理论 |
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Freeman,1997)是第一位系统提出产业创新理论的人。在产业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他又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理论,并指出国家创新的核心是产业创新。弗里曼认为产业创新包括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含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09/08/2007 20:28:03,252) [查看全文] |
经济增长已经走向创新时代 |
经济增长已从数量时代、质量时代走向创新时代。(09/08/2007 20:27:22,199) [查看全文] |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 |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呈现梯次分布,其中上海和北京的得分远超出其他地区,而青海和西藏则敬陪末座。这是新近出版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1)》得出的结论(见所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总表)。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编著的该书指出,如果创新能力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长期竞争力的假说成立,那么上述创新能力分布预示着今后几年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 该书的研究与编审组组(09/08/2007 20:26:38,226) [查看全文] |
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项目极少 |
科技部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虽然技术创新及其创造的效益已日益引起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广泛关注,但“临渊羡鱼”者众,“退而结网”者寡。 从产品创新的新颖度分析,我国企业低水平的技术创新居多,50.9%的项目为“本省新”和“本企业新”﹔43.3%的项目为“国内同行业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项目只有5.8%,全部创新企业的新产品出口额占产品销售额的比重也只有3.3%。这表明企业创新产品的档次不高,在(09/08/2007 20:25:26,184)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