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在胸气自华——记著名书画家张健
 

文:张友森 严九如

  他是一位商人,身系繁杂经营事务、成绩卓著的商人;他是一位画家,他的画颇受台港澳人士垂青;他是一位书法家,他的字受到日本友人喜爱。

  他,就是重庆中国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著名书画家张健老师。张健老师,1941年12月生于重庆,少时习画,文革之初初涉书法,遍临、广览古人碑版墨迹,对真、草、隶、篆等诸体皆有所长,尤以斗方少字数作品为最。其书法作品在国内书法大赛中屡获大奖,在海外亦备受瞩目。1989年应邀赴日本举办“中日友好书画展”,1993年和2005年两度赴参加新加坡书画联展,引起较大反响。他的名字被录入全国大型知名刊物《中国书画》,《中华英才》,《世界知识画报》名家风采栏目作了专访介绍,其简介入编《中华名人大典》,《中国收藏》也在“中华艺术名家市场推荐”中作了推荐,他的作品人选《中华当代书画作品博览》。

  一位整日忙碌于沉繁经营事务中的商人,却在书法上有如此成就,着实令人敬佩。在与张健老师接触中,我们知道,他一直从事宾馆经营管理工作,但为了加强艺术修养和艺术创作功力,多年来,他在着力解决好纷繁杂乱的工作事务后,几乎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书法创作上了。他整天埋首于书房,深研汉隶碑版和魏晋各家书体,毫不夸张地说耗纸如堆山、用墨如流水,正当他在书画艺术上初露头脚的时候,有一年他突然得了一种病,双手抖动不已,这险些让他几乎与书法绝缘。在他几近绝望的时候,他的妻子不断鼓励他、安慰他,寸步不离守着他,才使他有了重新拿起笔来的勇气。此后的岁月,他每天都带病坚持练习,从点、横、竖、撇练起……不知经过多少磨练,才逐渐有了新的起色。那时候他每天起早贪黑,坚持练习书法,从不敢懈怠,最后终于练就了雄厚的笔墨功底,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才知道,也唯有他能体会得到。经此病后,张老师的手至今留下了再也无法治愈的“后遗症”,写起小字来就抖动不停,看过他写字的人不免为其担心。

  在中国书画艺术领域,艺术家把“承传”谓为“精神之魂”。张健老师经过三十多年的卧薪尝胆,悟懂了“承”与“传”的真正含义,在继承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打破中国书法传统的制约,树立起“作书在有自己”的信念,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大胆进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和纵横开阔、随机生发、运用自如的自由天地,达到了他所追求的“画至书为高度,书至画为极至”的境地,使自己的书法作品出古人而展自家风貌。我们从他近年来创作出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以及少字斗方“春雨”、“神逸”、“卵石”、“唯实”等书法艺术佳作中,可以领略到书者“楷书的端庄蕴藉、行书的丰腴神融、篆书的劲健圆和有机的融为一体,成就一番采众家之长的笔墨工夫”。

  而今,张健老师在重庆书画界已是一个颇具影响、又具代表性的人物。提到他的名字,真可谓家喻户晓。到过重庆的人,稍具留心便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不信,当你倘佯在街头或巷尾,或购一页报纸,或一份刊物,或觅一方憩身地,你就会发现“重庆经济报”报头、本土著名的文学刊物《红岩》杂志的刊名以及重庆几大名头颇响的宾馆招牌均出自他的手。重庆许多佛教圣地和旅游景区都邀请其题写楹联和匾额,而最为吸引你的则是展示重庆这座年轻直辖市的朝气和文化古城的隽永的百米长卷《水调歌头·江北滨江路》书法宣传牌,看到这幅宣传牌的人都无不为其蜿蜒迤逦,气势磅礴的书法艺术所感染。这便是他2000年12月8日为江北滨江路题写的巨幅书法长卷。

  成名后的张健老师,他每年都要抽出一定时间带上洒金纸,来到部队,给官兵们写字作画。这次来蓉就是他随重庆代表团开展“八一”拥军活动 的。在蓉城的短短几天里,他先后到过广安、乐山、德阳、遂宁等地,每到一所军营,他从不顾旅途劳累,现场为官兵表演写字作画,有时还手帮手地教官兵写字作画,深受宫乒的喜爱,也给官兵了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有一天,当他参观完都江堰千百年水利工程后,激情大发,挥笔疾书,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他把这些作品毫无 保留地送给了在场的部队官兵。晚上,他又欣然接受了地方各界朋友的邀请,书写了“唯实”、“海啸”等自己的得意之作;他到达遂宁后,与官兵的交谈中得知,一位军官的小孩有些贪玩不专心学习时,他把这位军官的小孩叫到身边来,一边讲他学书法的故事,一边为小孩画了一幅“闻鸡起舞”国画,鼓励他从小立志,长大后报效祖国。返回成都后,在与一干部谈话时,针对那位干部正为转业、还是继续服役而烦恼徘徊时,他随即铺纸提笔为他专门写了一幅“心不清无以见道,志不确无以立功”赠予他,劝他珍惜时光,安心部队工作,为部队建设做贡献。他说,军人要为国家利益英勇作战,这是种英雄气概,更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为国捐躯是光荣的顶峰,是人生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幸福。因此,他爱军队、爱人民子弟兵。他说他的根永远扎在这块土壤里,能为军人做点事情是他一生的荣幸和骄傲。他的话直了心底,直道良莠,精辟见地。的确,他所到之处,带给官兵的不仅仅是书法艺术享受,也让官兵从中学到了完成人生所赋予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蓉的几天里,官兵们最喜欢看他作书了,看他作书给人以至诚、至善、至美的心灵感受。在他作书时,先是提笔悬臂,立身静气,突然落墨,行笔运势,行云流水,挥洒自如,瞬间成书,一气呵成,令人赏心悦目、大开眼界。细品其作品多以“书中有画”为主,艺术家大胆用中国书画特有的点、线、面等艺术符号,谋篇布局,大胆创新而不流于俗套,有时书出一字顶天立地,如峻峰突起,巍峨嵯砣;有时出笔枯色,如枯藤缠绕;有时泼墨铺张,如乌云密布,雨意朦胧;在用笔上,或奔写豪放、或沉着持重、或茁壮遒劲、或流畅飞扬、或豁达洒脱:在结体上,书者大开大合,注重留白,甚至不惜切实字的半块,留下无以弥补的残缺之美;在节奏上,有时像在小溪流水潺潺、有时像在舞池清歌漫舞、有时像野马脱缰。有时像大海波涛汹涌;在章法上布局上,有时纵横穿插疏密有间,有时相互重叠,错落有致。每幅作品严整奇绝,都以面的开合、线的穿插、点的平衡形成节奏起落、笔墨铿锵、大气磅礴的浑然篇章。作品中不仅体现出了中国绘画知白守黑,疏密相间的二维空间构图法则的意趣和哲理内涵,同时,更具西方抽象绘画以明快节奏关系形成的强烈视觉冲击力。有人这样形容张健老师的艺术作品,他说,张健杷书法、绘画、东方、西方、 古代、现代的各种审美要旨溶于一体,强烈浓郁,丰富多变,浑然天成,这不仅使张健老师的艺术实践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也使观者从中感悟到一个书画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豁达洒脱的情感世界,领略到他旷达率真的性情和健康向上的审美价值趋向。

  艺术来源与生活,根植与生活。张健老师之所以在艺术上取得如此不凡的成就,除了他对艺术的痴情外,对于人生的理解和彻悟也自有一番独具的修持。他常说,人生总是在积极进取,在进取中寻得新支撑点,走向人生的另一个高峰。但人在旅途中又常常不免遇到避之不及、挥之不去的诸多烦恼,对现实情境,能够做到既在其中,又在其外,使我们对利害纷争、挫折失意不痴迷、不闷烦而心平气和,这样,人才会觉得天地忽然间宽了许多,人生也因此更加完整。多少年来,他守着自己的梦,守着对生活的执着,磨练自己的书画艺术,也磨练自己的靓丽人生。

  最近,张健老师来信了,是从“九云斋”来的,特意邀请我们去他的“九云斋”坐坐。是啊,与张健老师分别已久,时常还想着他的诚挚和友善,想着他的豁达和乐观,想着他的品德和艺德。不知何时能在“九云斋”坐坐,聆听“书重秦汉魏晋之宗法,寻时代艺术之风神,求流畅风韵之书品,立奋发求实之警言”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