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 博 雄 浑  大 家 气 象—— 周永健书法作品浅析

 

文:张健

  

  多年来,凡重庆的个人书画艺术展,能引起社会较大反响和广泛称道的,我以为当属近日在三峡博物馆举办的“周永健书画艺术展”。这不在于主办的规格高低,政要名流的多寡,而在于永健先生的人格精神和艺术造诣的魅力。

  永健先生的书画艺术绚丽多姿、神采轩昂、书法国画皆擅。其书法无论是隶书、行楷、或是草书都具自家面貌,品格尚高。正如他所言“书艺已具长处看、气质守文、无世间恶 濁 之习为一长,气格入古”。纵观永健各体书法,无不是在深研前人碑版墨迹中得其法,而又力主书“我”之真性、写“我”之真貌、创“我”之真体,从而达到新的艺术境界。

  永健先生的草书蕴含我国书法教育家 吕凤子 先生的笔法意趣。这得益 于吕凤子 先生的学生 谢孝思 先生的推崇,永健先生便成为 吕凤子 先生的在传弟子。 吕凤子 先生把篆、隶、楷、行、草笔法自然天成地融为一体,其行草书十分精妙。永健先生在似有怀素草书的任情狂放,抑扬尽致的草书中参入 吕凤子 先生笔法,使其草书有道合自然、情思爽朗的气象。 然永健先生自评草书尚存“控笔太紧,以理制情、以法控意之嫌”。我以为似有过谦。但其草素中的连带笔画偶呈粗、硬、直线状,疏于运笔的轻重断续的变化,但仍无碍大体。

  行楷书是永健先生书隶中成就卓然。多年来,永健先生一直重视楷书和行书的研习。他的楷书师法钟繇等人,深得笔法外拓率意、结体宽博劲健气脉,功力深厚。行书则酷好明代张羽行书的纤婉有意趣结体章法独到的面貌,他用自己的聪慧、勤奋,将张羽行书蜕化成劲朗而有意趣的一己面目。在楷书、行书已成自家面貌的基础上,永健先生又多将二者融合为一,行成行楷书体。我们从他《行楷明轩题跋》作品中可悟其妙。从笔法看,行书具楷法,灵动中见沉稳,楷书具行书笔法,庄穆中见活脱。从结体看,楷书多取宽博舒健,行书多取紧结敛放之势。从章法看,字的疏密、大小参差错落有致,通篇行气贯通,是一幅刚柔相济,随性生发,意趣盎然的佳作。

  隶书,我以为是永健先生书艺中最上乘者,颇具大家气象。

宽博的形态美

  品鉴书法作品,首入眼帘的则是形态,它包括承传、结体、笔法、布局的综合形象。对永健先生隶书作品的宽博形态美,容我浅析之。

  植根宽博一脉。 中国的书法以秦汉为盛,其间,涌现了不少宽博之美的书体。以宽厚为特征的《衡方碑》就是其代表,它在章法上行密格满,在结体上中宫宽舒。《郙阁颂》外廓更为满密方齐,风格尤为宽舒古拙。北朝《泰山经石峪》是丰肥的宽博美,康有为推为榜书第一,其不但楷法结体、隶书用笔,而且是草性、篆韵皆备,纡余容与,渊穆安详。《泰山经石峪》正是宽绰有余,而作为榜书大字之宗的重要审美特色。我们 从永健 先生众多的隶书作品中,不难看出他是从秦汉的宽博一脉走出来的,源头甚为深远。永健先生学书从临写汉碑起步,伊始就选择了汉碑的宽博一脉,如《礼器碑》、《西狭颂》、《郙阁颂》、北朝《泰山经石峪》等碑版,心追手摹,大量临写,尤其对《泰山经石峪》数十年的潜心研习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曾登临泰山,赤脚踏入流淌着山泉水的《泰山经石峪》石刻上,躬身抚摩刻字,尽情领悟古人遗韵。他曾说书入秦汉,受益《泰山经石峪》为盛;同时,他还上溯到对篆书的广泛涉猎,临写了大量的钟鼎文字,无论是对金文、汉碑的临写都达到了形神皆得,出神入化的境界,真可谓临本亦精品也。

  结体展宽博。 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在不扁中。汉隶方整古拙,其结体非常微妙,因字立形,变化多端。永健先生从汉碑中吸取营养,承宽博一脉,在保持字的重心平稳的原则下,他敢于平者斜之、聚者散之、从者收之、收者放之,平齐者参差之,极尽斜正变化之妙,以达到外满内疏的结体特色。试看隶书联“螺旋隶篆、鱼游文事”,其繁写的“隶”字通过笔划的收放,长短的巧妙安排,使“隶”字四围撑足满格,体势开张,雍容大度,如壮士挺立,如山岳耸峙,是外满结体的典型;联中的“旋”、“游”二字的内疏,即中宫虚疏是十分明显的。它们虽然中宫虚疏,却不松散。我们借助于艺术的想像以组织的意象,那虚疏的中宫不就是“海阔天空”的空间之美么?然而,永健先生不固守格满的结体法则,时有形不满格而意撑足的创造。《济沧海》作品中、“海”字可谓上满下不满,左右两大空虚。但用“母”字微斜厚重的竖笔,以气足定连贯三字,再观“海”字却有形不满而形气合满之妙。足见永健先生对法无定法的驾驭能力。

  笔法写宽博。 宽博一脉的隶书,其笔法以中锋园笔为主兼以方笔,行笔骏健,收笔得露锋之美,精神发越,而得园有方之理,方有园之象。永健先生的隶书笔法取材汉碑和汉简,融汉碑沉雄、汉简放逸于笔下,深得汉隶笔法的精髓。

  从永健 先生的隶书作品中,不难看出行笔徐疾自如,顿挫有致、轻重相间、变化微妙。横笔:短者以篆法入书,笔笔玉箸、骨劲肤丽,雍容富贵;长者以隶法入书,蚕头燕尾、掠去波磔,端平停匀,看对联中“隶”、“章”的短笔长笔,就必得其妙了。竖笔:短竖多为篆法玉箸。长竖:起笔藏头铺豪劲直而下笔锋由紧渐松,方笔收驻,一笔下来,上窄下宽、上园下方、大有中流砥柱之象。对联中“隶”字长竖实为典型之笔。撇笔:长者虽有斜势,却强调长撇由竖而园转至横势向左挥去,并一改传统的收笔法则,以疾行草法、兼出飞白、回锋收之。乍一看,似觉别扭不美,然细品之,方觉永健先生长撇之法,除与短撇、点画的草性笔法相呼应,也为厚重沉雄的捺笔蓄力待势。这率性而发的草性笔法,孕育生机,实乃一大自我。捺笔:隶书的捺笔一般取向右下略呈圆弧线的笔势。永健先生隶书中捺笔多取斜直势,写得劲直放朗,形如利刀向右下方挥阵,刚健沉雄。厚重凸显。联中的“旋”、“文”二字的捺笔的形与势和撇笔的形园势收形成强烈对比,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章法布宽博。 大凡宽博一脉书法,都取行密格满的章法。永健先生的隶书深得其意,但更胜一筹。试看隶书立幅《济沧海》,字字宽博、沉雄,字间大白空疏,万马可奔,其形与气、黑与白布满幅面。同时,参以汉简笔意,率性朴实的小字长跋、穿插于三字之间,近逼边缘,大有充盈满纸之势。永健先生得益于伊秉绶章法,但又有自家之长。其一,长跋和落款书的小而密,以衬榜书的大而疏;其二,长跋和落款书的精而朴(汉简笔意率性朴实),以衬榜书的厚而丽。从而凸显出这一宽博章法的耀眼夺目。再看永健先生所书弘一大师的《送别歌》,整幅作品一改隶书横疏竖密的传统章法,布呈新意。其字体虽大小相杂,参差不一,但中宫均较宽绰,因而笔画丰厚肥腴,将字字写得外缘密满,字间时有穿插,形成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必然靠拢、排密,表现出鳞次栉比、气势开张,不显紧促壅塞而见气息的流通,呈现出一种“鱼跃鸢飞”、机神活泼的空间美。对此,永远健先生已能驾轻就熟,为己所用。这没有相当的领悟和践行是达不到的。

 

雄浑的气势美

  书法作品的雄浑之美,是一种气势、精神所表现出的阳刚之美,至大至刚之美。永健先生的隶书作品之所以震撼人心,是雄浑气势美所具有的伟大和不断伸张变化的功能,它内聚着“返虚入深、积健为雄”的气,一种浩荡寥廓、横绝太空的气势而萌发出魄力不凡的气势美。中国美学告诉我们,大气无敌为雄,元气未分为浑。因此,历来品鉴雄浑一脉书法,既重视大用外腓的外向表征,更重视真体内充的元气聚合。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到之处或独到之明。

  作为写意性的书法艺术,重在气势美。这种气势美强调创作前的蓄气蓄势。于是,我遵循雄浑气势美的构成要素,来探究永健先生隶书所具有雄浑气势美的内在必然。

  中国历来有“书如其人”、“书为心画”之说,所以要探究永健先生的这一特点,知其书,在于知其人,得从探究其人开始。

  量的积蓄。 历代成就卓著的书法家,都有一个量的积蓄。这个量是书法家的作品之量和心之量。书道先贤们践行量的积蓄不乏其人:颜真卿“日书万字”、怀素“书蕉成狂”、苏东坡“退笔成冢”、邓石如“闭户数年”……这是中国书法界的宝贵财富,是对后辈学人的鞭策。永健先生是一个先贤的追逐者,熟知他的同仁说,他几十年的临摹本等身,创作的作品以万计来概括其案头之量。同时,永健先生一直十分重视书法理论的研习,并整理编写了不少书法理论著述。此外他还参加了《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楹联书法大展》、《全国草书展》、《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日本·第一回全中国代表书家作品展》、《巴黎·现代中国书法艺术大展》、《国际书法交流大展》等国家及国际书法艺术展览四十余次。这个量恐怕少有人可比。量变到质变。永健先生在量的积蓄过程中,心量得到了陶冶和升华。我们从他每一幅作品中都可窥见其心量之浩大。这种浩大直观地表现在隶书作品中的体量上。我们看到“周永健书法作品艺术展”中有相当多隶书对联和少字数的榜书立幅作品都近 四米 之高,大有顶天立地之感。榜书字的体量丰伟厚重和尺幅之大,超乎一般,如此之体量,正是永健先生心量浩大的物化形态。

  力的彰显。 力在书法中是极为重要的。蔡邕在《九势》中说:“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卫 夫人说:“多力丰筋者圣”。雄浑之美体现于张力和合力。这里,着重探究永健先生凝聚其书法中雄浑之力的源头,即他所展现的生命活力和能力。永健先生的书画名重当代,多年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是一位敬业的书法组织工作者,活跃在中国书坛。在全国诸多重大书法展览和学术论坛上,都可以看到或作为评委、或作为委副主任的繁忙身影;他还曾参与筹划创办“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名展”,并自始至终成为这个著名展事的活动中坚。在任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期间,为重庆书法艺术的发展殚精竭虑,贡献殊巨。除此永健先生还尽心竭力发现和培养书法新秀,在担任西南大学 文学院 教授、书法硕士生导师期间,言传身教,培养了不少书法专业研究人才。事实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书法家,往往也是一个社会活动家。永健先生堪称书法界的社会活动家。他的这种旺盛的生命活力和很强的工作能力、是永健先生的张力与合力。这种力必然凝炼物化于书法艺术之中。只要目睹过永健先生的作品的人,一定会被他那雄浑之力所震撼。

  气的厚足。 气乃天地万物的本源,也被视为书法家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本源,精神世界的总体;气决定作品的意蕴和精神。作为书法家生命力和创造力本源之气,一个极重要的表征则是由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养所孕育出的才气。对此,古人早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教诲。在重庆书画界永健先生所展现出的才气,是受人称道和尊重的。这不是空穴来风。在永健先生书画艺术的背后,在丰富的文化背景作支撑;博大精深的中华本源文化赋予了他神圣的文化使命,滋养了他独特的文化艺术生命。永健先生早年就对中华文化主体构架的儒、释、道有着浓厚兴趣并研习精进,从不停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中庸”等儒家思想诱使他浸淫于《四书》、《易经》、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之中,儒家义理融入到他的血脉并产生了灵魂层面的认知和共鸣,更坚定了他有所作为的人生目标;博大慈悲、催人向善,注重学术研究,心境净慧圆融等佛家教义福根,不但丰富了永健先生的文化知识面,更净化了他的内心世界而淡泊名利、得失,坦然面对世间烦难和顽症缠身,实现了精神世界的升华;返朴归真、天人合一、放逸超然、平和虚静等道家人生观,使永健先生把握了宇宙万物的本质,把握了人生的本质,从而使之与道家的艺术精神契合,达到人生修炼的最高境界。与此同时,永健先生还四处寻师访友,观摹名家真迹,深究古今书论,参古追今,精进不辍。他出版了《周永健书法》、《周永健书画集》、《周永健书画艺术》,专著《隶书概览》、《周永健书法文集体》。永健先生还是一位情真辞雅、文笔隽永的文言散文家,出版了《风幡琴指辨》、《雪泥鸿爪》,甚得文坛朋友、书画界同道人高度赞赏。

  如此丰硕的文化艺术著作,是永健先生数十年来心血、知识、学养的浓缩,是他才气的厚足所在。

  永健先生的隶书颇具宏大宽博,雄浑劲健,形质多姿,神采丽朗而又简静平和的艺术颜面。其内涵丰富,笔力沉静、凝练、老辣而风神自然自在,实现了他以汉隶为本、摩崖与汉隶无间融合,汉隶与汉简的有机结合,汉隶中方园工拙的自然结合的不懈追求。其隶书具柱石之士、骨鲠之臣,卓然而立。这在当今书坛是不可多见的。

  永健先生的精神世界博大而净慧,精采而动人,仅从量、力、气三个层面的初浅探究,难以深刻地展示出他精神世界的内涵和本质,是一憾事。愿我的拙见抛砖引玉,引发真知灼见者学习、探究、弘扬永健先生书画艺术的热情。这必将对重庆书画艺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也告慰永健先生。

  永健先生急于西去与先贤对话,所言不知。但我敢断言永健先生的书画作品将受世人钟爱,隶书作品将传之久远 ,隶书大家气象的定位将会被书界所公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