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天成 个性卓然——著名书法家张健作品赏析
 

文:朱晴方

  在重庆书法界,张健的书法以个性彰显于世,为人称道。他为北滨路竣工书写的长27米、宽2米的《北滨路赋》巨幅作品,足见其潇洒、雄健、大气的风格;他的另一幅长8米、高1、3米的巨幅书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幸目睹的人都不得不驻足惊叹其深厚的功底和超迈的神韵。
  独具面貌、不同风格是张健书法艺术卓然干世的集中表现。

重墨工水 灵动多彩

  书法艺术的用笔使墨是为根本的技法讲究,但历代书家却多在用笔上下足了功夫,对墨的运用远不如中国写意画来得酣畅淋漓、丰富多变。中国写意画以水墨画之墨分五彩来构成作品的万千气象,这使张健对建立自己的书法面貌有了一条宽阔的探寻之路。他说老子的“上善若水”思想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既然水能滋养万物,何尝不用它来滋养书法艺术使之淋漓生动呢?所以,张健一临案提笔就对水情有独钟,纵然一幅作品仅有一个字,水与墨色的自由生发也被他发挥到神幻的境地。
  水给了张健灵性,创造出了妙趣横生,创造出了一种意境、一种美。观他的任何一幅作品,无不强烈地感觉到墨与水的奇妙交融,无不感觉到墨在流动,水在渗透。比如他的《红豆》、《春雨》等作品,墨色是何等多彩斑斓,线条是如此气血相生,满纸是这般意象灵现。倘若没有水的掺合,没有墨的变化,是无法实现的。

大胆夸张 强化对立

  书法艺术十分注重内部矛盾对立着的诸多因素,比如黑与白、虚与实、主与次、疏与密、轻与重、急与缓、刚与柔、正与欹等等,它们正确揭示书法艺术的境界、技巧、规则、法度等普遍存在着的矛盾对立的辩证特征。一般书家由于行笔运势的功力不济、气韵不周,往往将这一些矛盾对立着的关系处理得中规中矩,可张健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凭着雄浑的功力,竟胆大妄为,往往运用夸张手法,将以上那些矛盾对立的关系予以强化、从而呈现出“密不透风,疏可跑马”,“浓如黑云,淡如清水”,“重如坠石,轻似蝉翼”,“粗则成面,细若游丝”等强烈对比的艺术表现。他的书法作品,就是这样一反常规。但他这样的“扩大对立”,不是虚张声势,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追求一种更具视觉冲击力的美感,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我们看他的《云鹤》作品:“云”字上浓而重,下淡而轻;“鹤”字左浓而重,右淡而轻。整幅作品黑白起落,浓淡生辉,疏密有致。这种大分大合、节奏强烈的书法技巧,娴熟地体现于诸如《春辉》、《海啸》、《雷雨》等著名作品之中,这就构成了张健书法别具创意的艺术语言。

  以单字形成书法作品,这十分考验书法家的意趣、功底和修养。张健驾驭这类作品,似已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在创作《禅》、《逸》这类具有佛道深厚内涵的作品时,他一反常态,将字的偏旁和主体的距离拉开,以超常规《春雨》(138cm X 55cm)墨色斑斓,意象灵现。的结构组合,构成松散失调的效果,由于书家具有一气贯通的内在功力,形散而神聚,使深厚的佛道思想跃然于笔墨之间,构成了书法作品的极至境界。

以画入书 是书似画

  古人云:“画至书为高度,书至画为极致。”可见书与画是同源共生、相得益彰的。张健早年酷爱绘画,所以,他在浸淫于书法大道的历程中,就有意识地把中国画的笔墨技巧、构图法则、物象描摹、意境表现等理论运用到书法创作中来。张健在以画入书、追求画意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强调书法作品的画意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来体现,而不是用文字对物象的模拟,是一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对物象的抽象与升华。意境则是蕴涵在作品中的自我情感、情操、理想等精神世界的表达。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张健将中国画的技法、法则移植到书法创作里来。

  中国画讲究的是“计白当黑”,即黑是象,白也是象。张健深知其理,便在作品中常常大胆地将一个字的结体解构留出空白,而一幅作品呢,其谋篇布局也留出大白,从而使作品的空白处饶有意象而耀眼夺目。因为,空白给人的是眼球的愉悦,是心理的轻松,是一定的想象空间。比如在《如意》作品中,其“如”字下部留白之大超乎寻常,而又不觉空泛,使人感到有一股气在流动。

  泼墨是中国画的一大用墨技法。张健敢为人先,大胆地将泼墨法运用于书法创作中,探索出了泼墨书的路子。观他的泼墨书作,有时如黑云压顶,有时如惊涛拍岸,有时如阵雨灌地,给人的感觉是强烈,是夺目,是独特的美。譬如单字书作《悟》、《梦》等作品,梦幻般的墨色,给人的是耳目一新,一种震撼,一种独特的美。

  张健还把中国画的构图法则灵活地移植到他的书法创作中来,他打破了书法艺术传统的谋篇布局法则,根据每一幅书法作品的表现需要,解构字体,改变字距、行距而随意组合、以求得画意与和谐。比如《夜月》,就诠释了这种是书似画之美。再看他的斗方作品《一言九鼎》:“一”字一条线,下笔粗重而左沉右挑;“言”字点下之三横,突出“笨拙”外,还故意“错位”;“九鼎”两字采取重叠手法不说,其“九”字不但用篆书,而且用朱色,其“鼎”字又用象形体来表现。至于配文题款,也异乎常规。这幅作品表现出来的整个“面”,是书似画,意境昭然,美感彰显。

承传法度 志存高远

  尽管张健的书法表面上看起来有些另类,但他是严格遵守法度的。他的法度之“度”,就是书法必须遵循的规则,万变不能离了“则”,不能离了传统规矩。所以,张健十分注重“承传”两字。他“承”的是中国书法几千年来积淀的精髓,并尽可能地吸收;他“传”的是时代审美情趣、时代精神以及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张健说,古人十分强调笔墨当随时代,“我的传,主要基于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变化,因而必须在形式感上下功夫,才能满足社会需要适应时代进步。如果只躺在前人身上不前进一步,那不但落后于时代,而且无法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张健志存高远,在书法领域不泥古逐流,不媚俗物欲,紧随时代,勇于创意,大胆探索,其精神是极为可嘉的。著名书法家、中国文化报社副社长杨开金在看了张健的作品后慨叹道:“张健是中国书法界一位极富创新意识的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