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岳重腕底变通途——读《邵华泽书法选》有感 |
||
文:张健 读罢《邵华泽书法选》,不由被作品豁然透出的邵先生洞达平和的精神品格所打动,与读过这本集子的书法界一些朋友谈起来,大家颇有同感,这本由启功先生题写书名的集子收集邵先生五十六幅书法作品,为纪念家父邵宗伯百年诞辰,特刊有宗伯先生遗作隶书两幅。集子末是启功先生题撰的跋,四首十六字令,后一首词云:“书,巨细咸宜艺最殊,山岳重,腕底变通途”,以评价邵先生书法,十分精到,耐人品悟。 读邵先生自述,得知他出身农家,但书法却是家传。其父邵宗伯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在他着意培育下,邵先生五岁识字,六岁便用毛笔练字,如此算来,他已有六十年的“书龄”了。这本集子浓缩了邵先生“霁晚萧晨兴不孤”(启功语),辛勤笔耕,对书法艺术的执着与追求的结晶。 邵先生书法从传统中走来,亲切可人。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对于热爱书法艺术的创作者和欣赏者来说,如母汁育婴,情缘相系。故对书法美的认识和理解,必然受中华民族特有的、牢固的、代代相承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意识的制约。邵先生自幼习书,受家父传统教育深厚,同时深知“善书者笔迹皆有本原,偏傍俱从篆隶。智者洞察,昧者莫闻”的古训。他对书法点画用笔和结体布阵上的寻根求源的意识很强的,其作品散发着传统的醇美。 当我把《邵华泽书法选》置于身边存有的故人作品中,不难发现,邵先生书法,其篆书直取齐白石笔法,体方笔劲,金石气足;隶书主追清人伊秉绶意趣,凝重谨严,却又有几分家父隶书的影子;真书吸取唐代颜真卿风骨,端庄秀美;行书亦寻颜书神韵,活泼洒脱;草书含茹当代林散之妙笔,奇纵飘逸。不仅如此,在妙姿纷呈的邵先生书法中能感悟到“寄情”、“寓物”、“意境”的中国书法创作的奥秘,以及他心领神会、自然流露于笔端的能力。 中国书法讲究用笔使墨技巧,注重用笔使墨所产生的线条具有的筋、骨、血、肉之美。为此,历代书家都推崇和效仿在中国书法史上享誉最高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袁裒在(评书)中说:“右军用笔内恹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沈尹默先生评道:“大王是内恹,小王是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柔显,华因实增。内恹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胜之书。二王的笔法世代相袭,影响深远”。邵先生书法的用笔主溯大王,用笔内抵;却不时又显小王外拓笔迹。传统书法讲究旁通二篆’,以篆隶的造型接受模式来审视非篆隶作品,从而得到造型意象联想,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从邵先生书法中占多数的行草作品看,由于他对篆隶意象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其行草作品的点画融人篆隶意象,不求表面形态的华美,立意深人内在。他的行书(岁寒松柏》轴、草书《毛泽东采桑子重阳》轴,是其代表作。纵观邵先生书法,作品中蕴含的诸多因素与面貌总是给人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邵先生书法圆融雄浑,刚柔有度,赏心悦目。风格,这是艺术成熟的标志,是艺术企求的最高境界。书法艺术的个性风格美,是书法家毕生的追求。纵贯古今,横串地域,书法风格千姿百态,面貌各异,尽显风流。邵先生书法有较强的个性风格,其中不乏圆融,即有圆浑苍润、流转融通之美。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有“力圆则润”之说,宋曹(书法约言》也说“形圆则润”。邵先生书法用笔多取内恹;直通篆录,藏锋内转,体势规圆,其笔势、字形达到圆境。从他的(书为心画》斗方、(春风时雨)联、(甲戍自吟诗)中堂等作品中不难看到其圆势的流转感,几乎是笔笔圆、字字圆,笔意融通,线条亲劲,圆和温润,富有弹性。他的草书力作《毛泽东沁园春雪)四条屏,用笔圆融健逸、内刚外柔,骨力遒劲,俊朗苍迈;笔势圆活,游丝轻逸,犹如轻歌悦耳,通篇呈现圆浑苍润、流转融通的品格。邵先生书法中藏蓄的力和气构架出他书法作品中魄力雄健的美感。中国书法崇尚大力无敌、元气未分的力与气构筑的阳刚之美,至大至刚之美,当属雄浑一品。蔡邕(九势》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卫夫人也说“多力丰筋者胜”。邵先生的隶书《青溪书屋》中堂、《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联、行书《雄风》巨屏等作品,墨色重实,中锋挥运,元气充溢,笔力扛鼎,雄健沉著。邵先生书法的圆融雄浑之美,来自他通晓刚柔之道和他广博与探求的精神。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阴阳观,引人中国书法,则更多地表现为刚柔相济的辩证法则,是书法创作实践和审美的理论指导。邵先生是五十年代哲学研究生,哲学论文颇丰,1983年结集出版,由于通晓哲学,他对艺术辩证法有深刻的理解,他能更自觉更充分地应用刚柔相济的辩证法来指导自己的书法实践,得心应手地处理笔法、结体和章法各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充分调动艺术手段和技巧,来进行书法创作,使作品在刚柔相济中尽显艺术风格。他的(国魂》一幅,在笔法和结构上对纤浓、虚实、润燥、疾涩等阴阳刚柔关系的艺术处理,《姬旦伯禽语》轴在字体、字态和章法上对立统一关系的把握,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墨香》、《神字镜心》两幅作品中,既有内恹笔法,骨力凝聚劲健,笔锋在点画的中线上起伏顿挫地行进,因而耀文含质、骨气完足;又有外拓笔痕,筋里藏骨,柔中有刚,开廓润腴,收放得宜而淋漓多姿。邵先生在处理刚柔关系时,善于把握“度”,恢宏的气势包含在醇厚的底蕴之中,敏锐深刻的情感在平和中自然流露,因而作品圆融和雄浑,既有大美中含的阴柔美质,又有刚健中正、行气如虹的阳刚气度,进人了一种携阴带阳、刚柔相济,“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唐?孙过庭)的境界。我与邵先生仅谋一面,原来只知道他是人民日报社的社长,公务繁忙,责任之重是可想而知的。但他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前不久,一位书法界朋友告诉我,今年初,邵先生来渝开会,百忙中,他挤出时间,登门拜访了重庆的几位与他素不相识的书法家。当他去访一位中年书法家时,竟-口气爬上十楼,和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年书家谈书论道。这对于一位已六十出头的老人来说,是何等的平易、豁达、海纳百川的人生胸怀啊。由此品启功先生“山岳重,腕底变通途”就十分亲切了。 邵先生书法融时代精神,新意盎然,漾溢着春的气息。“笔墨当随时代”,“书法要有时代精神”,这无可置疑地对每个书法家来说是一个思虑的命题。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书法如何紧随这个时代,反映这个时代,恕我无资述足。但当我读过(邵华泽书法选》,并从中感悟到书法反映时代精神的信息之时,我才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至少从《邵华泽书法选》中有如下启示: 多样化,流派纷呈、千姿百态,才能形成书法的百花园;也才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中国近现代书法的繁荣,充分体现了多样性的特点,不仅有专攻北碑而卓然有成的大家于右任等,还有致力帖学而自成一家的大师沈尹默等。如此等等,形成这个时代的书法百花园。对于书法家个人来说,并非都要集各流派于一身,都具多样化才行。但一个书法家能有多样化的意识并精研一二,旁及其他,广泛涉足,博采众长,进而变为己有,何尚不可赞呢!我读《邵华泽书法选》,他那篆隶真行草书作皆工,他那笔法的内恹与外拓,中锋与侧锋的并用,他那圆融与雄浑书貌的同在,等等,都形成邵先生不拘固守,不受羁绊的多样化探索风格。 开拓性,乃是当今时代变革特点所决定,势在必行。新一代人已不满足于对书法技巧的体验和艺术的玩味,而欣赏书法对深层次的心理的把握乃至人格的表现。这正是赋予书法艺术以时代的新的生命的唯一可行的途径。对此,不少书法家都在为之呕心沥血,卧薪尝胆。可喜的是,邵先生书法作品不乏这一探求的成功体现。他的《国魂》一幅,充分展现创作时的精微构思:国字的书写打破传统,重笔浓墨先写“或”部,变线为面,显得国字内部实而重,坚而稳;再用圆转流动、粗细相间、枯润有度的线条,一气呵成,书完国的外“口”,宛若一条巨龙,舞动、团绕筑成一个伟岸的形象,活脱脱一幅龙的传人所缔造的一个坚实团结、活力向上、具有龙的精神的国家形象!魂字的书写也颇具匠心。“云”傍重笔浓墨,笔势飞动,以实为主:“鬼”部飞白连绵,若有若无,虚幻飘浮。不难看出,邵先生笔下的(国魂》生动地刻划并表现的是人,是人的心灵。邵先生书法的开拓性,正是致力于对深层次的心理把握乃至人格塑造。但他不排除在用笔使墨、结体、章法上的开拓性。对此,他大胆吸取中国画的营养作开拓性的借鉴。他用笔多变,使墨时大胆用水,水墨渗融有致,浓淡尽显其韵。行书《剑》中堂、(福》团幅中水的使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令人折服。在字的结体上大开大阖,疏密对比强烈;置阵布势中,字的大小、奇正、点线面的组合等都颇具新意。使作品富有现代绘画意识,从而丰富多采、对比强烈、构图奇拙灵活,线条明快,极富律动感、现代感。 个人风格,是多样化、开拓性的基础。换言之,个人的“专”才能形成社会的“博”,而个人风格的形成又与个人禀性、气质、学养环境密切相关。从邵先生的书作中透视出的他那豁达大度、沉稳平和、洞达事理、学识丰厚的贤哲之象、儒雅之风,已形成圆融雄浑的个性风格。中国书法史告诉我们,谁能真正扪准时代的脉搏,走出一条合乎艺术发展规律的路子,谁就能在书法百花园中占据一席地位。邵先生笔下那“天作纸,云物卷而舒”(启功语)——恢宏刚健和法度大备中透出的蓬勃开阔、盛大高强的时代气象;纵横挥洒的气势与强烈对比的节奏,体现了当今社会强烈明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而邵先生坚实的传统功底、鲜明的个性风格、浓烈的时代气息以及透视出的人格品识,已融汇成邵先生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