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人格与文化良心——重庆著名书画家张健的写意人生 |
||
文:魏真 书画家张健住在一个颇有格调的屋子里。他的家在人民支路的龙泉花园小区,采访那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生成的雾气笼罩了一栋栋高层建筑,我在曲里拐弯的楼道里迷了路,东奔西突,企图找到在我的感觉里仿佛是隐藏起来的电梯口。当那个颇有格调的屋子和张健一起出现时,我看到了墙上那幅中堂,上联是“月下飞天镜”,下联是“云生结海楼”,传统的隶篆,笔间透着画意,中间的水墨山水峻峰突起,危岩嵯峨。房间一角,从民间搜集的窗棂很随意地躺在古瓷花瓶和根雕的旁边,散发出古旧的情调,浅灰色的三峡石上有云,雨意密布,而雨的声音此时正响在屋檐,一派书香宁静。 书画家张健,一身白衣,笑容平易,9月19日重庆经济报改版后的新报头就出自他的笔下。“重庆经济报”五个清丽脱俗的书法字让读者一致叫好,但是,张健却颇费一番思量,一见记者,便拿出一摞报纸,将它们做了细致的比较,一点一划地找不足。我觉得书法家都应该是隐者,凡事对人都很淡然,而此时说话很快的张健却很“重庆”,热情、豪放、细致、:认真,他认为自己既然受人之托,就应忠人之事,这是做人的基本,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报头,他也视为作品。张健的书法在重庆很有名气,引来一些单位上门求字,本土著名的文学刊物《红岩》杂志刊名就出自他手。重庆几大名头颇响的宾馆招牌也是他题写的。招牌题写也很见功力,张健并不疏忽,他笑称,这只是业余时间的“现实之作”。张健的“宏大叙事”则是2000年12月8日为江北滨江路题写的巨幅书法长卷,这件由重庆诗人梁上泉撰写、张健书法的《水调歌头?江北滨江路》,在滨江路百米长的宣传牌上气势磅礴,蜿蜒迤逦,蓝天丽日下,展示着重庆这座年轻直辖市的朝气和文化古城的隽永。张健回忆往事,仍然很有劲头。当时,在滨江路现场,书写完这幅作品整整花了一个小时,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夫人在一边为他助阵,给他莫大慰藉;工作人员端的端墨,牵的牵纸,忙得不亦乐乎,而张健心无旁骛,眼前只有散发着墨香的宣纸,当最后的一笔勾划从他酸软的手臂像一头羚羊跳脱而出,重庆冬日难见的阳光洒在26米多长的巨幅书法上,墨香混合着阳光的味道,那种酣畅淋漓,那份快乐,一直留在了记忆里,“写书法还要身体好才行。″张健笑着结束他对这段往事的叙述。 “最简单的最复杂。”张健谈到中国书法时感叹到,这种简单让人痴迷其中,“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一笔一划中耗尽心血。”张健的书法画意甚浓,“把字写得像画,”曾经在商海浮沉的他很喜欢这种创新。我问他可不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书画给他的人生启示,他几乎想都没想地说:宁静,她给了我最多的是我最最渴望的宁静心境。我想,此时的张健就像他墙上的另一件墨宝上书写的‘淡如菊,逸于梅。”这也许就是书画家张健理想人生的理想人格。 书画让张健超脱,但是,对文化的关注和文化良心让他更有一种面对社会的使命感,最近,他致力丁重庆民间文化艺术的抢救。这个话题让张健感慨和痛心,他说,重庆有太多的有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几近消失,得不到重视,重庆文化局文化影视艺术中心和重庆诗书画研究会联合推出的“文化抢救系列”纪录片已经开机,著名作家冯骥才闻之发来传真,希望并人早已启动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只有我们整个社会具有一种文化良心,我们的文化才有希望。”张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