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朱晴方
认识张健是他在重庆大都会举办的一次书法个展上,当我走进展厅的那一瞬间,双眼被一下子吸引住了,心扉被强烈地撞击着,不禁赞叹“好有个性啊”。
就艺术而言,个性即美,因为,个性已经进入了一种境界,那就是超凡脱俗。驻足展厅中的那一幅幅大小不等的书法作品,直感觉:斗字凌云横空,壮美无比;小字挤挨钩连,柔美婉润;巨幅龙飞凤舞,雄美奇特;小品妩媚娟秀,娇美可人。
那以后,张健把他的个性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中。
中国的书法是讲究传承关系的。真草行隶篆,点横竖撇捺,都得有个规矩讲个章法,代代相因,虽有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为承。而书法毕竟与文字不是一个概念,不尚千篇一律,于是有人将自己的个性注入其中,在前人的肩头上迈出了新的路子,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黄庭坚、毛泽东、舒同等大家,卓尔不群,为后人追捧仿效,是为传。承,是需要虚心和虔诚心的,是需要夏练三伏冬习数九的,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传,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是需要智慧和灵气的,是需要超脱和境界的。传和承,张健都做得比较好。他自懵懂时就喜爱书法,及至年长,企政繁忙之余没少临书习帖,在前人那里汲取营养,数十年来,握管挥毫,心无旁骛,渐入佳境,树立了迥异他人的个性。著名美术史论家、重庆大学美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吴应骑教授对张健的书法有过恰当的评价:“融天机于自得,会群妙于一心,终自辟门径,独树一帜。”
我每次造访张健住所,都见他在伏案挥毫,都乐此不疲地欣赏他那些成捆成摞的书法艺术,都要被室内四壁他自作的书画作品陶醉,美得来老是往他那里跑,老是留连于彼。
著名画家漆光对我说:“张健的书法讲究美,很有个性,在重庆目前还不多见。”那么,张健的书法到底美在何处,个性到底何在?
我请教过张健。他说中国书画特异于西方艺术的一是线条,二是意象造型,尤其是书法最讲究线的造型,一点一横一竖一撇一捺,谁都可以写,但功夫就在里面,别看线条简单,要想写得别致体现出美感来,就不容易了。线条常常为一些书家忽略,而张健注意到了,在传统的基础上力求使它们变得美起来。例如一笔,有的如枯藤悬索,有的如墨云堆涌,有的气贯长虹,有的藏头缩尾,有的恪守传统,有的追求现代。其次,他说书法不同于写字,它得注入作者的主观情性,融进书家的审美情趣,蕴涵个人的学识修养,以达到意象造型的艺术高度。确实的,遍观张健的书法作品,一笔一画都十分讲究,一字一幅都与众不同,个性十足,美感张扬。
张健早年倾心于绘画,还登过讲台传授技艺。他老是琢磨,如何把字写得像画那样构图,使他大彻大悟。因此,张健为书,最讲究的是谋篇布局,一个字的构成如此,一幅字的构成也如此。他写的“春雨”、“如意”、“海啸”、“书雅”等,每幅虽然仅一两个字,但给人的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一种书画融合的匠心佳构。对那些字数多的,他能写出纵横捭阖、行云流水、穿插错落、知白守黑、疏密相间来。总之,以画入书,是他书法表现意象造型的一个显著特点。凡到过长寿金凤山宾馆的人,无不为他莅临长寿现场所写的那一幅8米多长的巨幅书法叹服不已。他趴在地上,泼墨铺张,龙走蛇行,一挥而就,气势磅礴,给人的有如电光石火,惊风泣鬼,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演绎得酣畅淋漓,焕彩夺目。
张健有时还干脆把画和字组合在一张纸上,或者以书法为主点缀适当的画,或者以画为主配上相应的书法,或者平分秋色,浑然天趣,相得益彰。仅举他房间挂着的那幅《蝉鸣清秋》为例:一幅扇型纸上,右边几叶红枫,一蝉鸣其上;正中上首醒目地写有标题“蝉鸣清秋”;左边是行草文字“明月清风夜蝉鸣,稻花香里话丰年”。亦画亦书,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已届“耳顺”的张健除了社会的应酬外,其余时间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练习笔墨,探索个性,成了他晚年生活的至爱。近几年,他的手因颈椎疾病而时有颤抖,提笔写小字有些影响。但他毫不气馁,锲而不舍,天天操习,从不间断。为了镇住颤抖,他有意书写小楷,有意书写真书隶书,有时还有意治印铭石。于是,收获是明显的,颤抖没有与日俱进不说,他又从中有所感悟,真行草隶篆等有时在一幅书法屮都若隐若现,似曾相识。就说他的那幅斗方“倾盖如故”吧,仅寥寥四字便隐约可见行草隶篆的影子,集各体之美于一作品屮。这又从一个方面诠释着张健书法的个性,张扬着书法家的审美情趣。
总之,我们在张健的书法字里行间,分明地看到书法和绘画、古代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各种审美要旨,看到浑然天成,看到丰富多变,看到聪慧创新,看到个性素养,看到他的孜孜追求。
艺术个性与美一旦结合在一块,就不胫而走,就飘飞万里千家,就令人大快朵颐。张健的书法作品,曾多次获全国书法大奖;曾应邀先后赴日本和新加坡举办书画展,参观者争相购藏其作品;不少佛道圣地、旅游景区、楼堂馆所、报头刊名等,都留下他的墨宝,至于私家收藏他的书法作品,更是无计其数。
能够走到这一步,应该自我陶醉了,可张健不以为然,他还在一如既往地探索他的个性。为此,他书写了一幅“天道酬勤”的横匾自励,那几个字,古朴苍劲,铁骨铮铮,凸显了一种百折不挠的力量和精神。
作者单位: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新闻阅评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