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二线城市迸发的激情:形象之争 |
[ 2008-7-8 16:25:00 | By: 居易 ] |
居易:城市形象策划专家;中国公关策划业创始人之一;我国形象经济的倡导者。现任北京现代城市形象研究所所长、北京MCI专家团总策划。 记者:您如何评价“二线城市”目前正在进行的城市形象塑造运动? 居易:一个城市如果没有知名度,就不能进入现代经济领域,二线城市要发展,惟一的出路就是提高自己的可识别性,在城市理念、市民行为、视觉景观、民俗风情、生活消费、经济发展等方面创造自己的城市品牌。如穿在大连,住在苏州,爱在海口等民间俚语,无意中提炼了城市的主题魅力,而提炼城市主题魅力是加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一个明晰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定位是一座城市的精魂所在,主题魅力越突出,城市的个性色彩越明显,整个城市商机和城市特色也就应运而生。 在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塑造上大连和青岛这两个城市很有意思。大连城市形象的凝聚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时尚领先。当今市民最崇尚的两个热点是服装和足球,而大连的服装节和实德足球队已经成为城市品牌所在。二是市民的积极参与。大连的许多城建项目都有市民参与,政府向市民征集方案和意见,这个以人为本的原则调动了市民的激情。青岛人七年里在城建上全面学习大连。当时青岛眼中的大连,功能定位上学香港、建筑风格学欧洲、城市管理学新加坡,兼收并蓄。青岛还克隆了大连的城市发展战略,大连的城市定位是“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旅游中心、信息中心、航运中心”,青岛也照搬过来,一字不差。1998年出现了转折,青岛开始创造性地学。在2008年申奥活动中,青岛终于击败大连成为北京惟一的合作伙伴,青岛将举办海上奥运项目的比赛。现在的大连则反过来学习青岛了,正在重新给城市进行定位。 记者:某些城市所谓的“形象工程”不但没有提升城市的形象,反而扭曲了城市的本来面目。城市形象的发展方向如何把握? 居易:市长是城市经营的掌舵者。但是市长不能拍脑袋做事,要遵循几个原则。 理念先行。城市如人,有生死存亡,有兴衰更替,因此必须强调理念的灵魂和先导作用。现在许多城市一说建“高新科技城市”,呼啦啦就是一大片,一说建“生态城市”,呼啦啦又是一大片,全国居然有八十几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 特色为本。特色是在自我深层认识基础上的运作和发挥。几年前哈尔滨还曾惧怕舆论称其为“冰城”,如今却已经是以“冰”为本了。张家港曾经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级区域,却能以“精神文明”为时代特色,一夜成为全国名城。城市的品牌效应的产生,永远是以特色为基础的。 文化是根。什么样的文化塑造什么样的城市。在世界城市之林中,具有独特城市形象的城市,必然是有独特文化底蕴的城市,必然也是有独特文化印记的城市,移民文化的城市、传统文化的城市、工业文化的城市、艺术文化的城市,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城市形象特质。 记者:现在有一种趋势,许多城市都在热衷于“城市化”,大搞规模建设,似乎不先城市化就谈不上塑造城市形象,城市化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 居易:其实,城市化是人类逐渐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及更高文明的一个过程。城市化不应该脱离现实去强化目标运作,更不应该仅凭一时热情实行“运动化”运作。有市总能成城,而有城未必成市,无市之城,建得再多,建得再大,又有何益? 城市化的本质是增强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使城市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和环境。联合国人居署在评的“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和“世界花园城市”等等在评价标准上对城市化有一个很好的阐释。在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化不是规模竞争,也不是指标竞争,而是适合性竞争、功能性竞争、特色性竞争,也可以直接归之于城市形象和感受的竞争。 目前我国“千城一面”的所谓“城市化”恶化了城市的形象,折磨着人们的观感,这是城市文明的倒退,不但是“伪城市化”,也是现代城市的异化。这更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形象建设所面临的巨大灾难。 |
|
| | |
|